安史之乱是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当时**承平日久,民不知战,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峰。
安史之乱是的原因
民族之间的矛盾,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他们的习尚与**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
安史之乱是755年。安史之乱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大军,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安史之乱的时间是: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安史之乱时间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大约八年。
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伤亡士兵约三十余万,国力锐减。
历史背景: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战争性质: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
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集权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唐朝初年,为巩固**集权,保卫边疆,实行府兵制。
府兵一般征自“高赀多丁”之家,分给其土地,定期卫戍京师或守御边疆。在内地或边境重镇设置大都督,统兵驻守。后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民失掉土地逃亡,兵源发生了问题;加上征战频繁,府兵不能按时轮换,长期服孔,家中不能免去征徭,因此大批逃亡。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统治者被迫改为“募兵制”,召募兵士宿卫,在边将统率下从事屯垦。
在边境统兵的将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因统兵作战的需要,兼管地方行政和财政。节度使权力无限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成为大军阀。
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已有10个,他们各掌握一州或几州的军、政、财权,使****越来越无力控制。以唐玄宗为首的贵族官僚,营私舞弊,不问政事,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逸生活,把朝廷外事推给权相李林甫、杨国忠去应付,内事交付宦官高力士。李林甫专权自恣,排斥异己。
杨国忠到处搜刮,广**赂。统治集团的**,给安史叛乱造成可乘之机。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的节度使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市附近)人,他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养子,很得玄宗的欢心,并取得信任,官运亨通,是势力**的军阀。
他看到唐玄宗荒*昏乱,内地**力量薄弱,“取而代之”的野心膨胀起来。在表面上,他经常到首都长安,装得对朝廷极其恭顺,骗得唐玄宗的宠信,而在背后却暗自在河北老巢积蓄力量。在范阳城北建筑雄武城,广招兵马;又利用民族矛盾,大搞分裂活动。经过10年左右的准备,于755年11月,安禄山串通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15万兵南下反唐。
“安史之乱”爆发。
安史之乱是唐朝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及动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反唐战争的发起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亦称天宝之乱。
唐朝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属****的盛世。
安史之乱发生并席卷北方后(其时天下久承平,**数代不知兵),对唐朝乃至中原后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捩点,而且对**后世**、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经济方面,华北,关中一带的经济因此而残破[8],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
安史之乱主要蹂躏唐朝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北方**多流徙,北方的经济大受破坏;
相反,江南一带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使南方得以保全。而且大量中原**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
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大食借兵,回纥自恃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朝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
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结果导致陆上丝路逐渐断绝,而南方的海上丝路则逐渐取代。